向学学子讲坛第三讲:如何写作学年论文

001

Body

    2018年10月19日上午,中文系(珠海)在教学楼C307举行了“向学学子讲坛”第三讲,主讲人邓菀莛博士为16级同学讲授了学年论文的写作要点。

    邓老师首先为同学们明确了对学年论文的认识:学年论文写作是衡量学生科研创新能力、知识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标尺,亦是本科毕业论文必要之积累。她强调一篇学位论文必须具备学术性、科学性、创造性、理论性四大要素,并且争取在前人理论或实验基础上,把研究对象的真理性、客观性向前推进。

    邓老师点明写作学年论文主要有六个步骤,分别是论文准备期间的选择论题、搜集材料、确定论据,和实际写作里的拟定提纲、执笔写作、修改定稿。接着她侧重前一部分的三项内容进行了具体环节的分析。

001

    对于选题,邓老师提出要着重考虑其内涵和延展性,最好选可以进行多方面和深层次研究的主题,并且力求满足“新”、“小”、“中”、“奇”四大要求,即不囿于陈论、做足微观、脚踏实地、通过沉潜于文献、注重学科交叉等方式陈题出新。最后她提醒大家,“宁要片面的深刻,不要全面的肤浅”,而且还要挖掘自己的兴趣点,遵循自己的内心,葆有灵性。

    在搜集资料的部分,邓老师认为一定要以选题为中心,践行原创性、系统性、针对性、计划性、有效性的原则指导,并且再一次强调了原创、创新的重要性。除此之外,她还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些电子文献、论文期刊等资源的获得渠道方便大家找寻。

    对于论点论据,邓老师提出三个关键词:精准、逻辑和提炼。随后邓老师一一阐明关键词:论点要明确、绝不能没有论点、一篇论文只能有一个总论点,同时论点可为猜想而非常识或显而易见的判断;逻辑关系需要一定的复杂度,条理清晰能经得起推敲;论文应有分论点,通过不同角度或层次来论证总论点,此外她特别提醒:“论点之下实际上还可有分论点,但对于初学者而言,可以不必设计过多的分论点,否则易使行文松散且不利于深入研究。”

    为使同学们更好地把握论点论据,邓老师提出了不少详细的建议。比如平时阅读或阅读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时将认定有用的材料,阅读的收获、感知及疑问随时记录下来,阅读过程中因触发而想到的问题也应该详细地记录下来,虽然它们是零散的,但对于形成创新的见解,往往很有启发作用。又如重视将材料汇总,组合为具有系列性、整体性的综合;这种方法可以对材料加强理解,激发对问题的积极思考,同时能把零散的材料人为地组织起来,便于材料的利用,易于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。

002

    准备过程的介绍之外,邓老师对具体的论文写作构成( 封面、题目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参考文献、附录)及其规范也做了讲解。

    邓老师反复强调题目、摘要、关键词和小标题非常重要,并结合自身的经历,指出上述内容可能直接决定论文给人的第一印象,同时列举了多个实例为同学们做了形象具体的示范说明。

    而后邓老师详细介绍了序论(引言或背景)本论(正文)结论(余论)的要求,指出主体正文必须干净而集中,并且点明论文的整体要求:层次分明、论据充分、观点突出、越转转深。

    写作部分的结尾,邓老师对注释、参考文献、附录的格式规范做了明确要求,必须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逐步规范细节。

    邓老师最后告诫同学们要尽早为学年论文做好准备,要不断读书、坚持寻找自己的思路和方向,因为唯有前期的辛勤耕作方有后来的硕果累累,只要一直坚持沉潜,就不必害怕别人目前的“快”,就可以相信自己现在的“慢”其实是为以后的“快”打下稳固的地基。